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读书笔记

《人间》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3 19:20:54
《人间》读书笔记

《人间》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间》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间》读书笔记1

安德烈·继德,或许是世上最矛盾的人。在读《人间食粮》的过程中,我的思绪被他的思绪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令我在各个不同的观念之中宛若弹球一般摇摆不定,但至少,在读完了《人间食粮》之后,我的嘴巴还没有发出臭味。

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对生活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不知道,这里的兴趣的定义已然成为一个哲学命题,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应该有不同的答案,而对于继德,“兴趣”或许是自由的欲望,或许是真切的思想,也就是这样的欲望和这样的思想,引导着继德不停远走,不停地寻找满足。

即使是放在现代,继德式的欲望满足法也显得分外直接,他总是关注于自身,缺少了点对他人的关怀,这种略显极端的个体主义,也正是导致他不顾他的妻子在颠沛流离之中死去的主导思想,而他的同性恋倾向也因为他的个体主义而被夸大成“世界上30亿男人之中,有超过20亿以上没有与继德睡过”。

你所认识的一切事物,不管多么分明,直到末世也终究与你泾渭分明,你又何必如此珍视呢?

欲望有益,满足欲望同样有益,因为欲望从而倍增。实话对你讲吧,纳塔纳埃尔,占有渴求之物一向是虚幻的,而每种渴求给我的充实,胜过那种虚幻的占有。

世间的种种对于继德而言皆为虚幻,唯有自身的欲望和思想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欲望和思想才能让他感受到生活和自我的存在,继德似乎希望自身永不满足。

人生在世,纳塔纳埃尔,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我不要休息,但求逝者的长眠,惟恐我在世之时,未能满足的欲望、未能耗散的精力,故世后又去折磨我。我希望在人世间,内心的期望能够尽情表达,真正的心满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绝望地死去。

矛盾!

欲望因满足而消散,也因满足而生长,追求更好的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见识过如此之多的思想的继德,似乎也无法违背这样的规律。

不过看似矛盾的地方,实则也存在一些逻辑,用占有之物填补渴求,继而产生更大的渴求,只是,最终继德是在满足而虚幻之中逝去,还是在真实而渴望之中逝去,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的行为同我们紧密关联,

仿佛磷光依附于磷体;

那些行为固然构成我们的光辉,

但也无非是消耗我们自身。

我的精神,你在传奇般旅途中,曾经极度亢奋。

我的心啊!我曾经让你鲸吞牛饮。

我的肉体,我也曾使你饱尝情爱。

如今,我静下心来,要点数我的资财,结果一无所获。

有时,我抚今追昔,要搜寻一些记忆,以便敷衍一段故事。我在其中却几乎认不出自己,而我的生活却充满故事。我感觉自己生活在一种不断更新的瞬间。所谓静心默思,对我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束缚。我再也不理解“孤独”一词了。我一旦感到孤单,就不再成其为自身,而是兼收并蓄,济济一身了,并且心系四方,无处不家,总受欲望的驱使走向新的境地。最美好的回忆,对我只不过是幸福的余波。最小的一滴水——哪怕涓滴之泪——只要滋润我的手,就变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现实。

读到这里,我又有一些新的想法。

继德的欲望此刻所追求的,是自身的感受获得满足,比如旅途之中的所闻所见,比如性爱,比如那一滴滋润了他的手的水,而他并不在乎死前所拥有的财富,因为财富无法为他带来那些“不断更新的瞬间”,甚至就是以往美好的记忆也被他无情地抛弃,因为那些都只是过去的瞬间,无法让他的感官满足。也只有在这些不断更新的瞬间之中,继德才成为真实存在的继德。

远方有人说我苦修赎罪……

然而悔痛于我又有何益?

哪有什么人愿意苦修赎罪,即使是苦行僧,也只是在一个思想框架之下,用肉体的痛苦去获得内心的满足。悔痛于我又有何益?如果让自身受苦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欲望,那么这样的行为又如何说得上是苦修赎罪呢?只是太多人的不肯承认罢了,好像受苦成为了一个人表示优越的良方,但最终只能体现他们的无知。继德的真实可见一斑。

哦!我暗自思量,全人类都在安睡和享乐这两种渴望之间疲惫不堪。——在极度紧张和高度亢奋之间,肉体颓然瘫软,只想入睡——啊!睡眠!——啊!但愿新的欲念不要突然萌生,又唤醒我去追求生活!

继德的矛盾又一次体现出来,《人间食粮》之中实际上处处体现了这样的矛盾,在每一个继德所谓的瞬间,他的思想都与前一个瞬间有所不同,似乎有着无数个为自我而战的小人,在继德的脑海中此起彼伏地叫喊,导致读者初读继德时感到莫名其妙。

但继德唯一不变的,不是他的某种思想,而是他对待自己的真实态度,他完全不会因为自我感受和思想的变化而苦恼,他接受了自己的矛盾,接受了存于自身的欲望,他一把抱住了自己,丝毫没有因为灵魂中的瑕疵而苦恼,这就是最真实的继德。

“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这是萨特对继德的评价。

继德忠心耿耿地记录了自己的每一个瞬间的想法,即使这些思想和感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冲突,但也正是因为继德如此坦诚,我们才能体会其中令人有些抓狂的滋味。

《人间》读书笔记2

这次,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当过学徒;在姨婆家学习绘图、搞卫生;去船上当洗碗工赚钱;在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王后”……的帮助下,阿廖沙爱上了阅读,一有机会他就读书,经常在老婆子睡觉时偷看书;他还在圣像作坊里做过学徒,虽然他都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最终都风平浪静了,因为它克服了。后来,他怀着上大学的期望去了喀山。

读完的时候,我的感想有很多。当时的苏联那么乱,阿廖沙能这样平稳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喜欢他坚强的品质;我很讨厌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说话总是带着一种训斥的语气,为人不和谐,比外祖父还坏,她还用木头抽过阿廖沙一顿……但阿廖沙没有记仇于老婆子,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依旧我行我素。我觉得绘图师人也不错,有时会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绘图(画画),他做事很耐心,很讨厌妻子天天向他“撒娇”(为一点小事打抱不平)。在这部曲中,外祖母有时会出现,她没有变,依旧是关心人的,呵护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总是当着阿廖沙的面大声训斥、奚落外祖母,她凭什么呀,说难听点,就是缺德。

这部曲总体来讲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阅读哦!

《人间》读书笔记3

曾经 ……此处隐藏6808个字……所以他最终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我读完这本名著后心境久久不能平静,高尔基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但他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并且还在逆境中成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把书作为朋友,在书中吮吸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追寻着属于自我的光明。而我们此刻生活在新社会里,人人平等,大家和睦相处,我们更加应当刻苦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和谐和完美!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是人类礼貌提高的阶梯。仅有书才能让人与人之间更懂得沟通;仅有书才会给予你知识和乐趣;仅有书才能让你懂得做人的道理……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让我们永远和书成为好朋友。

《人间》读书笔记12

耽搁了好久,才又读完一本想看很久的书。全书六百多页,零零碎碎,五百页是在兜兜转转的汽车上读的,一百页是在周末凌晨从车上下来一直补觉直到傍晚才干点正事时读的。

读完不知从何说起。好像是一直想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来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以为自己迷茫衰颓的精神状态会与其中的故事有很多共鸣。也不全是。

叶藏对人的恐惧让我紧张的攥了攥拳头,心有戚戚。其他部分就没有这么别扭的感受了。四篇故事应该都能用精神需求与生活实际的割裂来概括,作者自传式故事的主人公都带着些落魄贵族(或者精神上的贵族?)的思想迷茫和寻欢作乐的日常。

但是读来没有精神上遭受重击的感觉,只觉得耳边萦绕着鬼魂般的呻吟。不过还是改改最近的精神头吧,因为“以漫无节制的享乐为荣,是个彻头彻尾的快乐的白痴”看到这句话,我就很难再盲目安慰啥也不想干只顾傻乐惯,短时间内应该先不看太宰治的其他书了,这本读来太难受了,且放放。

《人间》读书笔记13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书,忽然,我看书的时候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就是《在人间》这本书。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天使在人间。

《人间》读书笔记14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到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但也足以以小见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种境界说的是入门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从何开始。曾记高一虚度光阴之后,各科成绩尽是让人心碎的,高二时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个好成绩,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学业却不知从何补起。彷徨、痛苦与渴求正如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而我高一那段暗地里奋斗的时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劲才使我能够在期末取得好成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补偿。这种释怀的感觉尖子生们必然感受到,正如题海战术之后,突然灵机一动,看透各种题目中的真谛,然后触类旁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人间词话》中的真谛如是。

王国维带着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地沉没,消失,永不再现。而我们只需守住对《人间词话》的青睐,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人间》读书笔记15

陈晓卿老师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中年不油腻男,看过他在「圆桌派」中的对话视频,聊美食,聊的让人一直吞口水,这是一位真正懂美食的大家,顺带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接地气,真诚。

以上都是在未看这本书之前的诚恳印象。

然就这本书本身,读过之后,除却保留最初所有的美好印象之外,个人总觉得读下去有点兴味索然,几次想半途而废,好似都能猜到后面的内容,或者基于已有的阅读体验,会不自觉的对后面的文章形成套路般的认识。

也罢,本来就只是历年来陈老师的美食文章合辑,并不想着去开宗立派,扬名立万,念此,便也释然。

《《人间》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